凭空想,巅峰马努和帕克来到如今这个小球年代,马刺会是什么样?
42岁的马努·吉诺比利回到赛场,和37岁的托尼·帕克沐浴在全场欢呼声中,青春少年的飞扬秀发和油腻中年的猥琐笑容有机结合在同一张脸上。不知道你们怎么看,我反正完全没有“啊马努梦回2005追风少年”的激动与怀念,更多的是“我靠这家伙怎么这么放飞自我了”的震惊和爆笑。
马努顶着一顶上世纪八十年代港台风的假发,活像一个在城乡结合部的路边舞台上演出的艺人。偏偏这顶假发和他十多年前的发型如此相似,现实与记忆开始出现反差,时光的影像开始重叠,恍惚间,竟然有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错觉。
人到中年的嬉皮士在路边看到漂亮姑娘,大概就是这样子了。
不过我们今天的重点不在于那场在上海举行的商业比赛,虽然帕克和马努以球员身份重返赛场确实很让人激动。头顶毛毛虫的邓肯澄清自己没摸秃马努的样子,就好像被罚站的小孩坚持说自己写了作业只是忘了带。往昔的美好记忆在当下重演,总会让人产生幸福的眩晕感,让人不由得开始遐想——
如果马努真的长回飘飘长发,和帕克一道重返巅峰,那会是怎样的情景?
首先要澄清一点,我并不是一个喜欢意淫脑补的人,我几乎不去想“如果GDP都在巅峰马刺会有多牛逼”、“把'05马刺拉到现在会怎样”之类的问题。但如上文所说,当马努和帕克以这种温馨又搞怪的方式回归赛场……
很多人都为“GDP巅峰期不重合”而感慨过。最强的邓肯遇到的是刚进联盟的帕克和马努,彼时帕克还是个不会远投的突破愣头青(奇普·英格兰德要在四年后才能纠正他的投篮姿势),马努也没完全适应NBA。而当他俩终于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外线核心,邓肯又退居二线、以绿叶型打法为主了(帕克接过大旗的时候,正好赶上马刺相对晦暗的那几年,马努在2010-11赛季勉力扛了一年,结果证明他更适合当20分钟乔丹)。
巅峰不重合固然给马刺带去了连绵19年的稳定希望,但也限制了马刺能达到的上限。而且帕克和马努,这两位突破大师,也没有赶上如今这个挡拆型后卫的黄金时代,想来总有些遗憾。
那么,巅峰期的帕克和马努,如果来到眼下这个时代,能打出什么水平?
先别急着脑补帕克和马努双鬼拍门、一道挡拆刷遍全联盟的壮丽情景。我本想说巅峰帕克可以类比达米恩·利拉德,但转念一想,利拉德最强的杀手锏——三分球,正是帕克进攻端的最大短板。
我不记得自己写过多少篇“有三分就广阔天地大有所为,没三分就艰难险阻寸步难行”的文章了。从德马尔·德罗赞到本·西蒙斯,从帕蒂·米尔斯到中国男篮,没三分挡拆威力就降了一半,这是非常正统的理论。但帕克却是一个小小的意外。
虽然生涯场均只能投进0.4个三分球,但哪怕在三分线外,帕克的挡拆进攻也能吸引对手的贴防——在被英格兰德修正了投篮姿势之后,帕克的长两分就成了他惩罚对手的绝佳武器。再配合他凌厉的突破速度和比中锋还强的篮下终结能力,没有三分的帕克同样能把挡拆的威胁最大化。
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:帕克和凯瑞·欧文一样,都是有着侧翼单挑手属性的后卫。凭借三分线内全范围的射程威胁和顶级的突破能力(在我看来,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的进攻脚步),帕克的单打能力同样不可小视。
简单粗暴而言,我们可以把帕克理解为没有三分、长两分能力更强、突破威胁更大、禁区内终结能力更强的欧文/利拉德。这样的帕克可能不太符合当代魔球理论(我们先不考虑他能否练出持球三分),但在进攻端的威胁却丝毫不逊于那些顶级后卫们。
马努就更简单了。我一直觉得马努才是真正践行“魔球理论”的第一人,他在十多年前就遵循“三分+篮下”的出手分布,并把阿根廷篮球的狡黠与智慧发扬光大。
马努是所有挡拆顺下型内线的福音:只要你有心吃饼,马努就一定能把饼喂到你嘴边——不管用什么奇怪的姿势。
更妙的是,马努不仅是十年难遇的挡拆大师、传球精灵,他还是马刺关键时刻的第一背锅侠,如此大心脏,和帕克相得益彰。
写到这里不禁有些可惜,早在韦德纳什罗斯哈登库里们刷起挡拆进攻的浪潮之前,马刺就成了先行者。然而当小球时代真正席卷而来,帕克和马努却进入了生涯尾声。
如果巅峰帕克和马努空降到这个最好的时代,那他们将成为联盟最会打挡拆的后场组合。无论是挡拆进攻还是关键单挑,他俩都能互为犄角和接应。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帕克的无球进攻——巅峰期的帕克场均只有1.5次左右的接球投篮,不过巅峰期的利拉德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数。
考虑到马努的体能,我们可以简单脑洞一下新版马刺的战术体系:巅峰帕克负责持球主攻,巅峰马努利用自己的无球能力(一个无球回合可以在不经意间完成三次变向空切,曾经把同样擅长空切的马科·贝里内利甩出场外)充当副攻手,类似开拓者双枪的加强版。然后再搭配一个拉马库斯·阿尔德里奇和几个前锋……
等等,这不就是加强版的开拓者吗?
但是人家开拓者在满员伤兵的情况下干到西决呢。
啊,我现在脑海里满是巅峰帕克和阿德打挡拆、一脚油门踩入禁区,一个转身摆脱防守人,面对夹击分给外线马努,马努欧洲步过人再闯篮下,脑后传球助攻阿德扣篮的炫目情景……
妈的,意淫和脑补真挺爽的。
(撰文 / 潘志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