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杨毅专栏」嘘——敢不敢试试队友CBA?

2019-03-23中国篮球

男篮世界杯抽完签,科比“超越”姚明,这一周大战来了,本季CBA的季后赛全面展开。这是任何一个联赛最动人,最高水平的时刻,众多疑问正在等待着拆解——缺少当家中锋韩德君的辽宁还能重返总决赛吗?囤聚三名超级外援的广东,会让季后赛没有任何悬念吗?

季后赛啊,想想都刺激。

当然了,我知道一说CBA——任何时候,只要我一聊CBA,说CBA很好看啊,都会有人说,不看,我从来不看CBA,CBA有什么可看的?不是有那么句话吗,队友CBA,队友CBA都带不动,这全都CBA,水平太低,受不了受不了。

说这话呢,老实说,我也能理解。这是什么时代?这是媒体极速发展的时代,是观众可以从电脑或手机上打开任何一场比赛直播的时代。像我们小时候,很久看不到球,看大学生比赛就觉得很精彩,上街看北京工人队比赛就觉得过瘾极了。可现在不一样了,现在的世界被平面化了,一切尽在掌握。当你每天都能看到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比赛时,你很自然就会发生对比。CBA的竞争力和竞技水平,整体上的确无法和NBA相比,也没法和那些北京时间半夜3点半开打的欧洲顶级联赛相比。在漫长的常规赛里,CBA的确有不少糟糕的,毫无要求的球队,有大量低水平的比赛存在。作为一个评论员,当我去解说这样的比赛时,都相当痛苦。可当一年的3月到来,当季后赛展开帷幕的时候,我还是想说,看不看随您,但我真是不喜欢“队友CBA”这样的表达。

这件事上有两个层面。第一,在专业层面上,CBA有20支球队,底部的确有很多糟糕的球队,但也有不少特点鲜明,极富战斗力的球队。广东和辽宁——你看他们的防守和转换速度的呈现,你就能看到高水平的训练塑造的集体性,教练员对球队出色的控制;北京首钢——在走出马布里时代之后塑造的极其缓慢,但又极其坚韧的风格,没有任何超级明星,但谁碰上都得脱层皮。你是油,我是灯,我耗你;你是烙饼,我是饼铛,我烙你;还有像稠州银行那样年轻的球队——全是年轻人,突破能力极强,极具信心和侵略性。所有这些球队,都让人看到运动员的投入和教练塑造球队文化的魅力。如果你是一个篮球爱好者,你真正理解这项运动,你一定能从这些球队身上读出运动之美,你会感受不同球队,不同性格的魅力,哪怕他们不是火箭、勇士、湖人。

第二,这其实更有关于尊重。没有人不承认CBA不如NBA,那差远了,但“队友CBA”里,充满了对这个联赛整体鄙薄的语气。竞技体育就是分为不同水平和层次的。在任何一个层次上去追求和展现自我最高水平的运动员,都应该得到尊重。可在网络世界里,不光是CBA得不到尊重,每一个层次都常常得不到尊重。一名CBA明星运动员——你连NBA都打不上;一名NBA替补运动员——你连主力都打不上;即便你真打上主力,成为了像勒布朗·詹姆斯那样的超星,照样每天被乱箭穿身,网络的评价体系就是这样。

当然,我理解这就是互联网特性的一部分。这部分我早习惯了,也不用多聊。我今天想表达的是,其实越有运动经历的人,越不会去鄙视、讽刺和攻击其他运动员。你听运动员评价运动员,你让一个超级明星评论一个边缘球员,你让一个NBA运动员评价一个CBA新秀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你听到的都是赞美和鼓励:他速度真快,他投篮真准,他真努力。因为只要你有运动经历,你就理解做运动员的不易。一名运动员的综合水平,由他的天赋,经历,训练水平,命运锻造而成,没法强求。但每个运动员都向最极致的自我追求过,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竞技的精神。如果你没有任何运动的经历,你就理解不了这个过程。如果你自己打球,而你们队里有个打CBA的队友,哪怕是个CBA的退役运动员,你就能立刻体会到,他有多厉害,什么叫专业水平。

这就是作为一名体育评论员,让我们这个群体在诉说时经常感到孤单的原因。为什么在互联网的体育世界里,键盘侠尤其多,尊重尤其少?就是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度里,真正参与过体育,拥有体育习惯的人太少。体教分离,绝大多数人从小没有条件,也没有机会,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少年的天性都一样,有那么多人从小就喜欢看球,尤其在现在的媒体条件下,可他们没机会打球,更没有机会得到训练,了解怎样正确的打球。因为缺少亲身体验,他们虽然可以算是体育爱好者,可他们事实上对体育毫无概念。

这种毫无概念,一是对体育竞技没法正常理解,怎么叫高水平,怎么算低水平,没有基本概念。我举个例子,有一次,我们和一个女主播合作,我当时提到,有一名运动员,纵跳高度能达到1米2。我表达完这个信息,看那姑娘的眼睛,她就非常懵懂,平静的看着我。那一瞬间我就知道了——她并不知道纵跳1米2意味着什么,是很高吗?还是怎么样?这就是体育竞技的基本概念。二是没法理解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什么,运动员怎样看待彼此,体育世界的竞争方式是什么。因为不能理解,大量的体育爱好者只能用自己的想象理解体育。他们把体育想象成江湖,想象成戏剧,唯独不能还原成体育。

最近几年,人们开始感到,中国民间体育意识的萌动。最典型的现象是,大量人群开始跑步,甚至跑马拉松。也有好多城市,开始就把按各种名目,各种规模的马拉松比赛。有的花样迭出,像在泥塘里的泥泞跑,都扒光了的光猪跑。当然,在这个现象上,也还是挺让人叹息。第一,咱们中国人就爱凑热闹,没有比跑步看上去门槛更低,更标准的凑热闹的运动了,是人有腿就能跑,一跑全都跑;第二,在这样的热闹里,你更能发现,原来有多少人对体育竞技毫无概念,完全用他们的想象去理解体育。我的解说搭档于桑,是一个专业化水平非常高的马拉松运动员,在全世界参加过几十个马拉松比赛。最让他惊奇和无奈的事情是,那些从未经历过系统训练的所谓初级跑步爱好者,竟然也敢挑战马拉松。有太多人根本不知道,自己的身体水平在哪儿,完成一个马拉松对人体的要求有多高。前两年,有不少马拉松比赛有恶性事件发生,当场跑死的大有人在,这是直接原因。

我接触到的大量体育爱好者,往往已经三四十岁以上,甚至更大年龄,才开始系统性的参与体育训练。因为在他们的年轻时代,既没有条件,也没有意识参与。现在岁数大了,条件有了,热闹劲儿也来了,就想补回来。可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。我们这圈里有一位很著名的老师,50上下,虽然工作是说体育,但前半生没练过任何体育项目。看大伙儿跑步热闹,也跑。我看他跑过两回,跟他说过,以他的年龄、体型、腿部力量,最好别跑,不如游泳。他不听,游泳哪儿有跑步流行?现在两个膝盖都伤了,终于不跑了。

各位,当我在讲述这些细节和故事的时候,我并不是讥讽,而是无奈。可在另一个角度上,当中国人终于跑起来了,无论是因为什么,无论早与迟,当体育开始进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,这总是一件好事。这提炼你的精神,坚定你的意志,磨砺你的身体,丰富你的生活。的确有很多人在三四十岁之后,才意识到这些。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让健身成为习惯;有越来越多年轻的家长,希望让体育成为孩子生活里不可缺少的部分。我说过很多次了,我儿子核桃将来一定会打球。我想让他打棒球,可不管什么球,他一定会打。他现在一岁半,等他再大一点,我就常常带他去看CBA。

这一代在体育生活里长大的孩子,自己打过球,自己经历过体育,哪怕他们对网络语言掌握得再多,再爱开玩笑,也不会用不屑的姿态说,队友CBA。他们会知道,易建联也好,周琦也好,郭艾伦也好,他们也许打不到NBA,但在这个舞台上,他们也是在千锤百炼里成长起来的,他们也非常努力,达到了中国运动员能够达到的顶尖水平。最终,你会尊重他们。不懂得尊重的人,事实上都远离体育。他们号称热爱这项运动,但实际上自己却根本不运动。你把他们放在球场上,最基本的运传都做不了,最简单的战术都跑不出来。他们嘴上说着爱运动,但实际完全不动。

不运动,说什么爱运动。对吧?

相关阅读
recomm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