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规赛MVP能不能换一种选法?郭艾伦这样的控卫不能再被埋没
CBA23年诞生22座常规赛mvp奖杯,内线球员占据了其中的14次,外线球员中8次拿到了奖杯,其中胡卫东、孙军、丁彦雨航、朱芳雨各2次,巩晓彬、王治郅、姚明、刘玉栋各1次,唐正东和巴特尔3次,易建联4次。外援MVP自2012-2013赛季设立以来,共有五位外籍球员六次举起MVP奖杯,其中小外援五次,大外援一次。
与本土MVP相比,控卫得到MVP的机会显然是外援多,马布里、哈德森、弗雷戴特、福特森都先后得过这个奖项,其中哈德森两次获得这项殊荣。这个结果也都是因为小外援得分能力超群,大外援获得出场时间也都有限,比斯利能当选也是那年得分能力超群。
本土至今还没有诞生过控卫MVP,这与大家更注重得分不无关系,一直以来中国的控卫第一是组织,其次才是进攻,得分上鲜有作为,职责所在致使他们的得分不如内线和锋线;新闻宣传也是XXX一场比赛得多少分、XXX又创赛季新高等等,这些年偶尔有几个得分能力尚可的控卫也不受国家队待见,郭艾伦就是其中一个备受争议的球员。
郭艾伦一直是一个攻击型得分后卫,而国家队往往只想开发他的组织属性,一得分就说他打球独,脑子里总是想着得分,眼睛里没有队友只有篮筐等等,就连前任国家队主教练宫鲁鸣也经常教训郭艾伦先干好“主业”!在这种控卫培养思想主导下,中国的控卫只想着练好控球和组织,单兵攻击能力越来越差。
篮球是团体运动,是要通过五人的配合去取得胜利,但不具备单兵能力的五人再团结又能走到多高的高度呢?一个没有攻击能力的控卫会吸引对方足够多的防守吗?如果五人都有足够厉害的单兵能力,对手只会防不胜防。由于控卫自主攻击能力不足自然在CBA以得分贡献为主要参照的评选方式下,控卫获得MVP的机会只会是奢望。
郭艾伦被认为是中国控卫中的“另类”,多年来争议不断,今年他的组织和进攻双双取得长足进步,也如愿进入了候选五人名单,面对男篮领袖易建联,面对本土得分王王哲林,郭艾伦能有多少支持票?唯分数论恐怕郭艾伦会与常规赛MVP无缘,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。
如果我们的舆论导向不进行纠正,我们期待的优秀本土控卫仍是望眼欲穿,对于郭艾伦这样组织与进攻兼备的控卫在CBA真的很少,他会令对手不得不重视、不得不针对性去防,一个不被对手重视的球员呆在场上是对球队最大的贡献吗?
希望这赛季常规赛MVP评选能够另辟蹊径,树立新的导向,如果郭艾伦这类选手当选,是对这种类型控卫的肯定,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组织和进攻兼备的年轻人,事实上,现在的CBA赛场已经呈现出这种好的苗头,吴前、方硕、姜伟泽、曾令旭等等都有这方面的潜质,以后刘炜、赵继伟、刘晓宇、胡明轩这种重组织轻进攻的控卫只能是一种补充而不能成为主流。